​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与化工学院

一、学院概况

材料是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柱之一,是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材料的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必将显著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装备提升。

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拥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国家一流专业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有一支由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国家级人才等组成的师资队伍;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研究平台。兵器车辆动力材料技术和军用光电探测材料技术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党委为陕西省首批新时代党建双创工作标杆院系,被陕西省委高教工委评为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金属材料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以及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拥有5个本科专业(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化学、环境工程),其中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材料化学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教学团队)和3个省级教学团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团队、材料物理教学团队、材料化学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148人,专职教师119人,其中有教授27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7人),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占专职教师的5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4%。拥有国防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和优秀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2人、国庆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师德楷模等省级人才15人。

学院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校企联合研究中心1个、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3个。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防973”(首席单位)、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发展部集成制造、共用技术和专用技术等重点预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轻合金复合材料、凝固理论与控制技术、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材料微结构与器件、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环境友好材料以及3D打印、机器人等。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军委科技****优胜奖、2019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学技术奖励。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承担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项目、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成了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相关教学成果于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17年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全国失效分析大赛、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7项,省级奖项40余项;2018-2020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中,获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银奖和铜奖11项,学院获优胜杯称号;获批大创项目国家级17项、省级20项。1名学生获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邀请外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并选派多名学生赴埃及军事技术学院、波兰克拉科夫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派20余名学生赴俄罗斯进行一学期的交流学习,也是我校首个整班定制的国际交流项目。

5年,学院一级学科博士生就业率100%,硕士研究生就业率99%,本科生就业率97%以上。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大中型国有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行业人才质量评价中指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不少毕业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骨干

二、专业介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重量轻、易加工,颜色丰富,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小到穿衣吃饭、手机电脑,大到航空航天、汽车高铁,高分子材料无处不在。如何让电子产品性能更好,让汽车跑的距离更长,让飞机飞得更高更远,工程师可以通过调整高分子材料的配方和优化制造工艺来实现这些想法。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是学习这类材料的设计、研发、制备及应用,以满足新时代国民经济对先进高分子材料的旺盛需求。西安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陕西省内本领域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专业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近三年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高(麦可思调研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达100%),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国有制造类企业、外资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就业。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图学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专业基础课: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专业核心课: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成型加工原理等